多重資源模式
雖然容量模式的論點淺顯易懂且容易被接受,因此當此模式被提出後,的確引起許多學者研究的風潮與興趣。然而,隨著相關研究的增加,此模式遇到無法解釋的問題也越多。舉例來說,如果依據容量理論的論點,當人類同時執行多項任務時,理應對較困難的任務分配較多的處理資源,所以執行較困難任務時,理應只有較少的認知資源可以處理不相干的訊息,所以應該會受到較少的外界干擾,但實證研究卻顯示不同難易任務所產生的干擾效果可能相同。
多重資源模式乃Wickens於1984年提出,企圖解決容量模式所無法解釋的研究結果。多重資源模式強調注意力不只是侷限在單一的認知資源,而是存在多個認知資源之概念。Wickens主張不同感官與不同資訊處理階段都可能分別有各自獨立的認知資源(Wickens, 1984; 2002)。Wickens認為作業困難度並非影響執行複雜任務(例如:同時執行兩項任務)表現的唯一因素,應該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至少包括資訊輸入過程、訊息接收方式(如:透過何種感官接受)、編碼處理方式與視覺處理過程等四個向度,且每個向度背後可能都存在一個認知資源。例如,以訊息接收方式而言,實證研究已顯示若不同任務都經由視覺管道來處理時,人類的表現不如其中一個任務是經由聽覺管道來處理之情境。然而,雖然多重資源理論提升了容量模式在理論內容上的廣度,並能有效解釋容量模式(單一容量)不易解釋的現象,但令許多學者無法認同的是,多重資源理論主張人類面對困境時有能力持續開發不同的心智資源,這種無限上綱論點反倒成為此模式受到批判的主因。
圖:多重資源模式架構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