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描繪測驗

        路徑描繪測驗的概念首先由J. E. Partington於1938年提出,原本為智力量表的一部分,後來才被使用在測量注意力功能(Partington & Leiter, 1949)。路徑描繪測驗包括A、B兩部分,A部分是由任意排列的數字所組成,受測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將數字依先後順序加以串聯;B部分的測驗元素除了包含數字外,另有同樣是任意排列的英文字母,受測者必須依序在數字與字母間交替串聯。測驗是以完成串聯所需的時間來計分(梅錦榮,民80;Catherine & Sunghee, 2006)。
  其它型式的路徑描繪測驗也已陸續發展出來,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顏色路徑測驗(Color Trails Test),利用顏色變項取代路徑描繪測驗B部分的字母變項,此項設計讓非英語系國家的兒童同樣可以接受測試。研究結果不但證實顏色路徑測驗同樣能有效區辨出ADHD兒童,且能提高應用的對象(Williams, Rickert, Hogan, & Zolten, 1995)。注意力研究通常將此類測驗應用在評鑑集中性注意力或轉換性注意力(Catherine & Sunghee, 2006; Mirsky et al., 1991)。  

圖:左圖(路徑描繪測驗B部分)與右圖(以顏色取代英文字母之路徑描繪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