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式

        Hallowell 醫生以及Ratey 醫生曾在《分心不是我的錯:正確診療注意力缺失症,重建有計畫的生活方式》(丁凡譯,2000)一書中把ADHD 比喻為近視,需提供適當的眼鏡,亦即治療,才能讓患者看清楚自己的問題,不會有那麼多的時候不專注、衝動,忘記生活上代辦的事情,也才會在學業以及生活上減少不良的影響,乃至於發揮自己的潛力。ADHD 兒童之治療,各國的方式不盡相同,日本及歐洲對於使用藥物較為保守,在日本通常診斷出ADHD 兒童時,醫師會先進行親職教育,要求家長改變與孩子的對應方式,並將生活環境調整到對孩子最有利的狀況,當盡力後仍無法改善才考慮用藥。在美國的治療則是以藥物和行為治療為主,但行為治療仍需配合藥物才有顯著效果,而我國之醫療雖然跟隨美國,但因家長對於孩子服用藥物的接受度較低,因此對於六歲以下之ADHD 兒童仍多採用親職教育模式。但由於ADHD 仍是一個異質性高的群體(黃惠玲,2008),因此有關於ADHD兒童治療方式的研究亦相當多元,大多數的研究者均支持採用多元模式進行治療。ADHD主要是大腦功能失調造成的,而環境與心理因素會影響孩童的表現,因此在治療時若能一方面改善大腦功能,另一方面也著手處理心理與環境因素,如此綜合治療方式成效更為顯著。本站整理目前針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常見的處遇介入方式。

圖:單獨的藥物治療無法增進兒童的日常生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