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理學家的注意力觀點
神經生理學家採用與認知心理學家不同的注意力探究方式,他們鮮少被動的檢視行為發生的原因,他們的興趣在探究到底人體的生理機制如何操控注意力的運作過程;他們講究生理機制的運作,藉由解剖、神經染色和病人研究,從另一個角度探討大腦功能。因此,探究大腦裡面的祕密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注意力神經生理機制的研究,可以追朔至David Ferrier於十九世界末(1884年)的文獻紀錄,他利用電擊刺激猴子的額葉區,才發現猴子會因為額葉區受電擊而引起後續眼睛的移動。不只如此,他觀察到猴子的頭也會旋轉至猴子所感興趣的空間位置上,因此Ferrier認為大腦額葉區不只控制眼球運動,也可能和操縱「注意力」有關。
圖:四種不同的大腦神經生理探究方式 圖:蓋奇頭顱受傷示意圖
上述的例子是動物的,那人類呢?談到人腦的研究,就不得不提神經心理學家研究蓋奇(Phineas Gage)的故事;1848年時,蓋奇正擔任修築鐵路的工人,有一次在使用炸藥構築隧道時,一根鐵棒被炸飛,方向正好是蓋奇的左側頭顱,這跟鐵棒造成了蓋奇前額葉皮質的嚴重損壞,但出人意外地,蓋奇只是短暫喪失意識,且感覺與動作功能與事發前一樣完整。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人們卻逐漸感受到蓋奇的改變。事發前,蓋奇是一位彬彬有禮的人,待人和善且客氣,但事發後不久卻轉變成情緒暴躁、粗心大意、衝動、自大、固執且對別人漠不關心。隨著這個病例的出現,醫學界的研究報告紛紛出現,這些研究都指出一個共同點,即額葉皮質似乎與原始的生存技能(如呼吸和調節體溫的能力)無關,但卻影響心智中最複雜的面向。雖然蓋奇的案例最先引發科學家好奇與探究的是其人格的改變,但其額葉受損所導致的情緒與注意力問題也陸續被探究與分析。這些偶發於動物與人類身上的意外發現,引發神經生理學家與神經心理學家探究不同腦葉功能的熱潮,尤其在二十世紀中期以後,基於腦部攝影與醫學工程的蓬勃發展,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fMRI)、腦波儀 (electroencephalogram,簡稱EEG)、腦磁波儀(magnetoencephalography,簡稱MEG)、跨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 ERPs)、正電子發射斷層照相術(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及等技術的產生,讓解析注意力缺失病患的神經生理機制變的更為容易,使得科學家得以進一步地驗證過去所建構的注意力模式及理論。也正因為這些科學家的努力,讓我們現在對大腦組織與注意力功能之間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圖:各種腦部攝影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