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功能限定向度模式

  Mirsky等學者基於Rubin於1975年對精神病患注意力缺陷的研究基礎,以因素分析方式彙整638位個案的神經心理測驗數據,建構注意力功能的限定向度模式(Restricted Taxonomy of Attentive Functions)(Mirsky, Anthony, Duncan, Ahearn, & Kellam, 1991)。此模式主張注意力應該只涵蓋四種有限的類別(restricted taxonomy),且分別由不同的腦區所支配,這些類別包括:(1)集中/執行(focus/execute)向度: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一特定之任務,並能排除周邊干擾刺激之能力、(2)維持(sustain)向度:維持警醒狀態一段時間;此期間能對目標做出反應,且抑制對非目標做出反應、(3)轉移(shift)向度:將注意力從刺激的一個層面轉移至另一層面、(4)編碼(encode)向度:可以同時執行認知運作與記憶短期資訊。Mirsky進一步將這些注意力向度結合神經生理學與解剖學的研究結果,釐清此四種注意力向度的相對應腦區(參考下圖)。這些與四種注意力向度有關之腦區分別為負責集中/執行向度的顳葉上區(superior temporal cortex)、頂葉下區(inferior parietal cortex)與基底核(basal ganglia)之紋狀體(corpus striatum);負責維持向度的丘腦網狀核(reticular thalamic nucleus)與中腦橋網狀組織(mesopontine reticular formation)(Mirsky, 1987);負責轉移向度的前額皮質(prefrontal cortex)與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負責編碼向度的杏仁核(amygdala)與海馬迴(hippocampus)。若患者於這些腦區損傷,將影響其操控特定注意力向度之功能。

圖:注意力功能限定向度模式之相關腦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