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注意力

  選擇性注意力是指個體面對干擾物或競爭刺激下,維持行為或認知設定的能力(Sohlberg & Mateer, 2001)。換句話說,選擇性注意力讓個體可以由所處環境中選取相關並忽略不相關行為的一種選擇過程(Halperin, 1991)。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類每天都必須面對大量的資訊,因此大腦如何抉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選擇性注意力協助我們判斷外界刺激的重要程度,如此才能將不必要或重要性相對低的刺激在大腦進一步處理前予以刪除;此由極度複雜、持續改變與多重感覺的環境中選擇刺激之過程,參雜了許多影響的因素,除了刺激本身的物理特徵因素外,諸如人類本身的興趣、動機與接收刺激的認知策略等相關要素也都會影響注意力選擇之過程(Mesulam, 2000)。正因為選擇性注意力包含此篩選外在訊息的過程,所以其擔負人類學習與發展的重要角色。

  人類如何選擇的議題,我們在前面已經提過認知心理學家的貢獻;不過前面沒有花太多的篇幅敘述每個理論的細節,這裡我們利用一些範例說明注意力理論如何協助我們了解注意力選擇的過程。近年來興起的「知覺負荷理論」(perceptual load theory)(Lavie, 1995; Lavie & Tsal, 1994)成功整合了「早期選擇」(early selection)與「晚期選擇」(late selection)的長期爭論(參考1-N節)。實證研究顯示,不論成人或兒童執行選擇的時機均受到任務知覺負荷量(知覺負荷量的高低取決於執行任務的困難度,當執行複雜且難度高的工作時,人體所負擔的知覺負荷量就會升高,反之就會降低)之影響(Huang-Pollock, Carr, & Nigg, 2002; Lavie, 1995; Lavie & Tsal, 1994)。因此,當執行的任務困難度低(低知覺負荷情境)時,個體不需耗費大量注意力資源(認知心理學家所提出的容量理論論點,認為注意力有特定且限量的資源-參考1-2-2)處理任務相關之資訊,此時大腦便會自動地(automatically)將剩餘的注意力資源運用在處理其它不相關之資訊上,最後再做判斷並執行選擇的任務(Lavie, 1995),因此在低負荷量的任務情境下,「選擇」會出現在資訊處理的後期階段,此種注意力選擇方式便是「晚期選擇」。由於後期選擇會讓腦部處理大量的干擾資訊,因此被認為與大腦負責干擾控制的機制有關(Huang-Pollock, Nigg & Carr, 2005)。結合神經生理學家的腦功能研究,目前已知前角迴(anterior cingulate gyrus)與前額葉皮質(reg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等腦區都與干擾控制機制的運作有關(Barch, Braver, Sabb, & Noll, 2000; Berger & Posner, 2000; Ziegler, Besson, Jacobs, Nazir, & Carr, 1997)。另一方面,當執行的注意力任務困難度高(高知覺負荷情境)時,注意力功能很早就會耗盡,因此大腦在資訊處理的早期便須依據刺激物的特徵執行「選擇」,以濾除不必要之資訊進入深層的腦部處理機制(Lavie, 1995)。神經生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執行早期選擇的機制與頂葉皮質、顳葉皮質、小腦及上丘等腦區有關(Arrington, Meyer, Carr, & Rao, 2000; Posner & Petersen,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