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搜尋 Vs 聯結搜尋

  Treisman與Gelade(1980)主張視覺搜尋任務包含兩大類型,分別是「特徵搜尋」(single feature serch)任務與「聯結搜尋」(conjunction search)任務。在特徵搜尋任務中,目標物與干擾物(非目標物)間的屬性不同(例如三角形與圓形在形狀屬性上不同,所以在一堆三角形的圖案中搜尋圓形是一件簡單的差事),在此情境下,干擾物三角形的數量所產生的影響很小(三角形的數量增多,也可能不會影響你找到圓形的速度),因此依「特徵搜尋」任務所設計的圖形,我們可以輕鬆地找到目標物,而且這種搜尋方式是以不花費注意力資源的方式來執行。Treisman把「特徵搜尋」任務視為是注意力尚未介入的階段,因為此時視覺系統可以運用平行方式處理大量的視覺特徵(如方位、顏色、質地、形狀等基本屬性),只是眼睛視野內各物件的特徵仍處於「浮動」(floating)狀態(這裡所謂的浮動狀態是指大腦尚未將眼睛所接收到的物件特徵加以組合),所以在此階段人類還無法辨識出看到的東西究竟是甚麼。Treisman稱此注意力尚未介入的階段為「前注意力階段」(preattentive stage)。

圖:特徵搜尋範例(前注意力階段)

  

  在聯結搜尋任務方面,此時目標物被定義為與干擾物(非目標物)共用相同特徵(例如:在紅色三角形與綠色圓形間尋找紅色圓形),在此情境下,搜尋者必須處理並聯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特徵(例如形狀與顏色),才能順利找到目標物。以尋找威力的例子來看,由於目標物(威力)與干擾物(任何威力以外的人與事物)共享特徵,因此當「尋找威力」呈現更多干擾物時,搜尋威力的時間就就會越長,當然我們就必須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資源才能順利找到目標物。Treisman把「聯結搜尋」任務視為是投入注意力後的階段,因為尋找目標的人必須將眼睛所接收到的物件特徵加以組合,並確認目標為何,所以將此階段稱之為「注意力階段」(attentive stage)。

圖:搜尋灰色正方形(特徵搜尋,採用注意力階段)